您现在的位置: 学院首页>>学院概况>>学院简介
学院简介
计算机工程学院

计算机工程学院前身是成立于1983年的计算机成都无线电机械学校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教研室,迄今已有40年的办学历史。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(2012年开设)、软件工程(2014年开设)、物联网工程(2015年开设)和数字媒体技术(2015年开设)四个本科专业,其中,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,软件工程专业为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、四川省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示范专业;已形成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创新为特色的学科专业,向生产和科研第一线输送了8000多名毕业生,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。

本科办学十余年来,全体“计工人”励精图治、同心协力,秉承学校办学宗旨,坚持“融入发展抓党建,抓好党建促发展”工作思路,强化内涵建设,坚持创新驱动,完善引育机制,恪守服务育人,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,学院在学科建设、科学研究、学生成才、服务地方等方面取得新的更高成就。

一、突出党建引领,凝心聚力推动全面发展

计算机工程学院党委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,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,认真履行主体责任,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。学院党委2019年荣获“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”称号;连续获得成都工业学院“先进基层党组织”称号。

加强基层组织建设,提升组织力、凝聚力。将支部建在教研室和专业上,选优配强师生支部力量。积极实施教师党支部“双带头人”培育工程,坚持学院党委委员联系支部制度,充分利用教师党员示范岗、学生党员服务站等平台,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。形成了 “党建文化长廊”“读书角”“奔腾杯”“党员成长手册”等特色品牌。其中学生第三党支部工作案例“线上线下锤炼党性修养,服务人民铸就合格党员”入围全国高校学生党支部工作案例特色作品,“蒲公英”逐梦新青年“暑期三下乡”社会实践团队获评“成都市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‘三下乡’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”,被人民网、中青网等多家媒体报道。

积极推进“互联网+党建智慧社区”校社共建工作,着力营造郫都新城智慧社区整体面貌,提高居民生活品质。《党建引领共建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》项目在郫筒街道第三届公益创投中获得三等奖。

创新党建工作方法和载体,与中国农工民主党成都市武侯区党总支部委员会开展结对共建,在产学研、学生实习与就业、专家讲座等方面开展合作与交流。

二、强化内涵建设,全面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

学院始终将学科专业建设作为重点任务,不断强化内涵建设,发挥计算机学科优势、突出特色,追求一流办学水平。“计算机科学与技术”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、省级“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”试点专业;软件工程专业获批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、四川省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示范专业、“四川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”单位依托专业。

学院围绕信息技术应用创新,学院与华为、长虹共建华为云学院&长虹鲲鹏中心,与四川日报集团封面科技共同建设智慧媒体与软件产业学院,积极推进成都市“中国软件名城人才基地”——软件新工科基地建设。与成都职业技术学院、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共建软件工程、物联网工程2个职教联办本科专业。

深化校企合作,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。与四川省企业发展促进中心、成都市郫都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、四川省软件行业协会、四川华鲲振宇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共建工信部“软件测试——校企协同就业创业创新示范实践基地”。依托四川省产教融合示范项目建设,着力于信息创新领域人才培养和国产化自主可控软硬件系统的迁移、适配及测试等技术的集成应用创新,探索践行产教深度融合,聚焦创新型工程技术应用人才培养,积极联合华为、长虹、龙芯中科等知名企业建设“工业互联网”协同创新中心,并以此为基础建设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教学中心。

三、坚持创新驱动,教学科研成果丰硕

学院组团队、创特色、搭平台,不断促进科研工作取得新进展。完成省部级以上项目5项,市厅级项目21项,各类项目到账经费800余万;发表论文180余篇,SCI检索论文15篇,其中学生发表论文累计5篇;获批实用新型专利105项、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48项,其中学生获得专利10余项。主持四川省地方标准2项,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项。

学院教师在教学改革、教学创新大赛、高教学术交流方面成果显著。完成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共19项,不断提升社会影响力。省级教改项目立项3项、校级教改项目立项先后获得四川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、三等奖1项。建设四川省省级本科一流课程2门、省级应用型示范课程2门,出版教材、专著25部。

教学科研成果的转换离不开平台建设。学院高度重视科研平台搭建与技术成果转化,坚持以办学定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基础,结合学科发展需要、专业方向发展需要,加强实验室整体布局。学院建有5个一级实验室,下设22个实验分室,共有设备3500余台套,资产2300余万元,使用面积3000余平方米。

学院拥有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:鲲鹏信息创新技术应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、物联信息技术与应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;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:物联信息技术与应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。

四、完善引育机制,建设一流师资队伍

学院高度重视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和带头人培养,持续改善师资队伍的专业结构、学位结构和学缘结构。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5人,拥有硕、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达94%,副高及以上职称比例为42%。近10年来,共引进专任教师21人,其中,博士9人,企业高级工程师3人,有企业工作经历8人;有7人参加学历进修,其中2人攻读博士学位;另有7人晋升高级职称。

学院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、省教学名师、省普通高校“十佳青年教师”、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、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、成都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理事长、国家传感器网络标准制定专家等各种荣誉称号获得者。

学院重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,有5名教师参与西部计划,赴美国、加拿大、日本等国交流学习,国外短期交流13人次。学院教师积极参加各类教学比赛,获省级奖励15人次;指导学生参加竞赛获得省级及以上“优秀指导教师”称号21人次,其中国家级5人次、省级16人次。2位教师获四川省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;教师5人次获得成都市“三下乡”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老师。

五、恪守服务育人,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

学院始终坚持“以学生为本”的工作理念,不断培育“奔腾不止、生生不息”的学院文化,五育并举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,在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、学风建设、团组织建设、学科竞赛、招生就业、资助育人、心理健康、疫情防控和安全稳定等各项工作中稳中求进,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。

本科十余年砥砺耕耘,学院在校全日制本科生超2000余人,其中在宜宾校区400余人。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,23名学生到英国、匈牙利、台湾、厦门理工学院等国内外大学交流学习。

积极搭建“院-校-省-国家”学科竞赛平台,学科竞赛与创新创业工作成果丰硕。已成功举办“奔腾杯”数字产品设计大赛19届,连续多年成功承办“蓝桥杯”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(软件类)四川赛区赛,承办2020年第13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四川省级赛。

学生在科技创新、学科竞赛中,学生成绩斐然,获2019年Unity全球学生开发挑战赛中“最佳作品奖”、2019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一等奖,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400余项,其中国际级奖励3项、国家级奖励90余项。

创立微创空间“IT创新中心”开展创新创业孵化工作;获大创计划省级以上立项90项,其中国家级立项26项;26个学生项目入驻学校科技创业苗圃并孵化,青苗计划立项12项。获得四川省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1项、铜奖6项,四川省创青春大赛铜奖1项。

本科招生人数呈现逐年增长趋势,各专业平均报考率超过500%,报到率超过98%。毕业生考研率逐年攀升,一次性就业率在90%以上。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强,岗位适应性好,专业对口率高,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受到社会和企业的一致好评。不少毕业生供职于腾讯、网易、北信源、成都四方伟业等知名“互联网大厂”和龙头企业。

六、助力地方发展,社会服务提质增效

学院始终坚持“根植地方、魂在应用、产教融合、协同育人”的办学思路,积极探索社会服务新途径。主动服务地方(行业)经济社会,紧紧围绕电子信息产业、装备制造业、新兴信息服务产业、数字创意产业等“新一代”战略新兴产业方面的人才缺口需求,重点面向四川和成渝双城经济圈,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,良好的科学和人文素养,富有竞争、团队精神和创新创业精神的计算机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,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产业发展的需要。毕业生人数绝大多数进入企业一线,其中就业于中小型企业占比保持在80%以上,IT岗位占比保持在75%以上,在成都工作的占比在65%以上;部分同学相继考取西南大学、西南交通大学、重庆邮电大学等知名高校的研究生。

学院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事业,为色达县的帮扶工作提供智力支持,研发建立“城镇社会管理信息系统”“色达县村(社区)工作力量大数据管理平台”;多年承接包括会计资格(初中高级)、人事、经济专业、翻译专业资格(一、二、三级)、建造师、普通话测评等社会考试服务。